西北大学文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调查小组——凤翔木版年画与泥塑调查小组,于7月8日至7月13日在宝鸡市及凤翔县进行实践调查。小组主要调查非遗项目木版年画的传承现状与其相较于泥塑发展较为艰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
7月8日,调查小组抵达宝鸡市。接下来的两天中,小组拜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木版年画的第二十代传承人——邰立平老师。
邰立平,陕西省凤翔县南小里村人,凤怡年画研究会会长,1952年冬生于凤翔县县城北关。受祖父邰世勤(陕西西府知名老艺人)的影响,开始接触木版年画。九岁起跟随父亲邰怡(陕西民间美术大师)正式学习家传的木版年画制作技艺。现已挖掘、创作、整理凤翔木版年画400余种套。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传承人”荣获“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
凤翔地处西北,交通闭塞,正因如此,凤翔木版年画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原汁原味保留了其文化韵味。而南肖里村则是凤翔年画的集中产区之一, “肖里村娃娃一丁丁,从小就会画门神”这句儿歌是老凤翔人耳熟能详的。从桃条、桃木棍到桃符手绘的门神,木版年画承载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从宫廷到民间,年画曾兴盛一时。但如今凤翔木版年画受到胶印年画的冲击,市场急剧萎缩,现已转入收藏市场。
在这两天的交流过程中,我们有幸进一步了解并现场观摩了邰立平老师制作木版年画的过程。一幅木版年画不仅凝聚了制作者的心血,更需要漫漫时光的打磨。由于时间有限,邰立平老师主要向我们展示了刻版、印刷、上色这三大关键部分。刻版年画制作的十多道工序里,刻墨线版是最重要的。刻版是和线条打交道,追求流畅匀称和美感。一要稳,二要深。对制作人的体力和专注度都有很高的要求。有了版,调好颜色,夹好纸,就可以印画了。一是拽纸要匀,二是刷墨要匀,三是用推子推纸时也要压实压匀。上色凤翔年画以套版印刷为主,手绘填色较少,用色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目前主要是套色印刷,但是为了追求较好的观赏效果,邰立平老师有时也会手工填色。
手茧是刻刀柄留给邰立平老师岁月的磨砺。“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是邰立平老师刻木版的追求。当我们得知邰立平老师因多年从事年画工作得了颈椎病,腰椎病,眼睛也曾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短暂模糊,依然从事木版年画的恢复工作,我们不禁被这一颗赤诚匠心打动。走过了社教运动、文革浩劫(遭受了17次抄家),几经磨难,邰立平老师肩负着传承传统木版年画的路上踽踽独行。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熠熠生辉的“工匠精神”。他不断雕琢自己的作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作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
今后的我们也将循着这些前辈们的脚印,砥砺自我,摸索前行。
(来源:西北大学文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调查小组——凤翔木版年画与泥塑调查小组 责编:胡仕婷)